全国首例:法院认定人工智能“创作”没有著作权

来源:网易新闻

(原标题:全国首例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一审宣判 人工智能“创作”没有著作权)


《人民日报》( 2019年07月11日 19版)

近年来,“AI写小说”“AI作曲”等屡见不鲜,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法律上是如何定位的?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吗?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进行了一审宣判,首次对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内容的属性及其权益归属作出司法回应。

【案例】

原告某律师事务所向北京互联网法院起诉称,该律所于2018年9月9日首次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该文章享有著作权。2018年9月10日,被告某公司经营的百家号平台上发布了该文,删除了文章的署名、引言等部分,侵害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并造成经济损失。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和合理费用。

被告对此并不认同,其认为涉案文章含有图形和文字两部分内容,均是采用法律统计数据分析软件智能生成的报告,而非通过自己智力劳动创造获得,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涉案文章中的图形为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不符合图形作品的独创性要求,不构成图形作品,原告对其享有著作权的主张不能成立。但是涉案文章中的文字,不是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具有原告思想、情感的独创性表达,构成文字作品,原告对其享有著作权。

【说法】

人工智能软件自动“创作”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是否具备著作权?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卢正新说,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内容过程中,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行为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创作行为,相关内容并未传递二者的独创性表达,因此,二者均不应成为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内容的作者,该内容也不能构成作品,不具备著作权。

虽然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不构成作品,但不意味着公众可以自由使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凝结了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和软件使用者的投入,具备传播价值,应当赋予投入者一定的权益保护。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可通过收取软件使用费,使其投入获得回报。软件使用者可采用合理方式,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上表明其享有相关权益。”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李明檑说。

(本报记者??徐??隽整理)

王凤枝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信息来源:“传智汇”的文章均为原创内容,归本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传智汇联系,并注明出处,并带上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微信 “扫一扫”,您也可以搜索“传智汇”,添加公众号。了解更多活动资讯,行业信息。

快讯 更多
  •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记者 刘育英)3日,官方消息称,中国将于近期发放5G牌照。中国专家表示,中国5G具备竞争优势,中国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全球产业界携手推进5G发展。

    2019年06月04日 02:00:03
  • 工信部消息称,在技术试验阶段,诺基亚、爱立信、高通、英特尔等多家国外企业已深度参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5G已经具备商用基础。近期将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将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2019年06月04日 02:00:02
  • 记者获悉,京东旗下二手商品交易平台“拍拍”将与爱回收战略合并,合并后,京东集团将成为爱回收最大的战略股东,京东拍拍二手总经理王永良将出任爱回收合伙人兼联席总裁职位。

    2019年06月04日 02:00:02